创新话题常谈常新。
1月24日,出席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委员,陆续抵达西安驻地向大会报到,陕西两会时间开启。当日,刘勇、张宗、罗义三位委员做客“委员访谈室”,围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分享成果、畅聊创新。
刘勇: 进一步完善科创服务体系
省科技厅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4120.76亿元,同比增长34.95%;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8万家,同比增长37%;评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7534家,全年有效期内高企数量1.61万家,同比增长33%。
正在三秦大地涌动的创新浪潮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建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刘勇分享了正在进行的科创行动。“我们企业属于传统产业,在建筑行业领域初步与广州城建学院达成建筑机器人合作意向,这是创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升级跨越的勇敢尝试,对于应对建筑行业青壮年劳动力供给逐步减少,极端天气频发和防范建设环境安全隐患很有裨益。”
创新,每家企业都想走得更快更远。
刘勇建议,当前,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推动秦创原提能升级,进一步完善科创服务体系,做优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咨询和投融资支持的系统服务。“秦创原‘服务换股权’模式值得关注。这种模式就是以优质科创服务换取企业部分股权,以‘合伙人’身份,帮助创新企业快速成长,有力推动创新资源在科创活动中有序流转、精准匹配,进而使科创企业更充分地享受到秦创原带来的资源红利和政策红利。”
张宗:助力科创小巨人 “出门”“出海”“上市”
省政协常委、华润集团科技创新委员会委员、投资预审委员会委员张宗是科创投资领域的“老将”,他在访谈中表露,特别看好陕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创生态的瓶颈,是最容易被卡住的环节。”张宗说,“三项改革”着力解决“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难题,助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让技术变产品,让产品成产业。
张宗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秦创原“科技+产业+金融”科创发展大循环已初步建立,部分改革创新举措走在全国前列。“与其他科创水平相当的省份相比,陕西强在科教资源与成果转化,弱在科创金融,尤其是产业基金生态。要将陕西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地区现代化产业优势,需要及时补上这一块短板。”
张宗建议,以市场化方式承担科创金融服务功能,引入多个分散的社会资本,尤其是具有专业科创服务资源和能力的股东,形成民营国有各半、互不控制的股权结构,通过董事会治理公司。改变当前政府主导主控、市场友情赞助模式,将培育孵化、资源对接、协助上市等服务市场化、商业化。发挥西安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优势,用好港澳联通世界的资源,帮助科创小巨人“出门”“出海”“上市”,着力拓展外部市场、用好外部资源,打造全球范围内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
罗义:打造并叫响 科创“西安模式”
这次会上,省政协委员、芯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义带来一块公司自主研发的ECMO主控板,这一产品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各项指标达到世界领先。
“ECMO的研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个重要技术和零部件。”罗义说,这块半个手掌大的主控板是陕西科技实力的印证。“目前,陕西科技产品不像东南沿海省份拥有众多名牌,但鲜有人知的是,这些名牌的‘大脑’或‘心脏’有可能就来自陕西。”
对比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三角模式,罗义建议,打造并叫响科创“西安模式”,发挥西安高校众多,科研院所集聚,人才和区位突出等优势,借助资本力量走向市场。
“西安的原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首屈一指的。”前不久,罗义在成都同低空经济领域业界代表交流,带回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排名全国前十名的无人机企业均在西安布局了研发中心。“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西安科创硬核实力。”
作为科创公司老总,罗义长期“搏杀”在市场一线,深谙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作为西工大校友会副会长,罗义看到一大批科创企业从“0”生长,凭借“专精特新”爆发出巨大市场潜能。“当下,我们应该悉心呵护这种潜能,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让科创派‘种子选手’既能留下来,又能留得住。”
各界导报记者 满淑涵
视频:各界导报翟浩 马卓 马伟东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