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 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委员发言摘登

2023-11-08 11:17:26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委员发言摘登...

  省政协常委、民革延安市委会主委蔺广东代表省民革:

  多举措支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 加快推动我省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进一步支持我省相关院校,做优做强集成电路专业。支持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集成电路相关专业院系更好更快发展,鼓励集成电路类院系在秦创原设立教学和培养基地,打通产学研合作通道。

  二、编研产教融合教材,缩短企业与院校人才培养差距。优化和更新集成电路培养方案,注重把“人工智能+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融合。鼓励企业及研究院所共同开设选修课程,加深企业与院校人才之间的精准对接,推动产教融合。

  三、加大培养力度,补齐半导体专业人才紧缺短板。扩大培养规模,适度提高集成电路方向专项硕士、博士招生比例。优化培养模式,建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建设高水平的学生实习实验基地,提高人才培养实效。

  四、优化专业设置,推进集成电路与交叉学科融合共建。增加交叉学科及半导体相关专业设置,重点发展纳电子科学、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及EDA、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等方向的学科,完整覆盖集成电路全产业链。

  五、开启国际交流通道,解锁国际限制促进产业发展。支持我省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国内外高水平机构开展交流合作。选拔优秀人员到国外高水平机构深造学习,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后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省政协常委、民盟陕西省委会副主委罗军代表省民盟:

  全面推进环大学创新功能示范区建设助力我省创新创业发展

  一、以具体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环大学创新生态功能区建设。以西安电子谷建设为抓手,打造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产业发展“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围绕“长安大学城梦想小镇”项目,着力打造全国示范性环大学创新生态功能区。

  二、以文化教育为特色,大力丰富环大学创新生态功能区内涵。拓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功能区内涵,形成科技文化教育聚集区。建设长安大学城、未央大学城等“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将其打造成科技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的全国知名环大学文化商业街区。

  三、以校地沟通为保障,大力支持环大学创新生态功能区发展。通过加快各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优化重组,联合打造一批校际前沿交叉研究平台。联合大学城内外高校及行业头部企业组建校地协同创新联盟,重点推动各方在项目对接、技术攻关、创新创业、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领域展开深度协作。

  四、以校友情怀为纽带,大力储备环大学创新生态功能区人才。持续做好高校服务,强化与驻地高校的情感纽带,带动校友回归投资、创新创业。继续发挥好西咸“校友经济基地”等平台作用,设立校友回归专项人才配套资金,鼓励省内高校大力引进人才,形成全国首屈一指的校友创新创业聚集区。

  省政协常委、民建陕西省委会财政金融委员会主任谷孟宾代表省民建: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我省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政策体系。一是加快制定出台《陕西省创业投资条例》,规范参与主体行为,保障创业投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和监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三是落实落细创投机构税收优惠和风险补偿政策。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意识。一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坚持过程监测与结果评估、定性评价与定量核算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二是积极探索适用创新型企业的松绑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惠及企业主体。三是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攻关选题机制,推动产业链薄弱环节技术攻关。

  三、优化创业创新生态环境。一是逐步完善驱动创新的全链条加速机制,更好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二是完善“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三是着力打造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重商亲商的人文环境。

  四、集聚专业化创投人才队伍。一是加大高端创投人才的引进力度。二是加强创投专业人才培育,培养更多创投产业后备人才。三是设立高层次的创投论坛,建设创投智库,加强与知名创投机构和国内外知名创投专家的合作交流,提升我省创投影响力。

  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副主委刘迎军代表省九三学社:

  以西安“双中心”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步伐

  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布局前沿科学中心、交叉学科中心,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从源头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行动计划,推动在陕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二、整合科教资源优势,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转化医学、电磁驱动聚变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梯次发展格局。实施重大科技研发计划,集中力量攻克一批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技术。

  三、推广改革试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快“三项改革”试点,大力推广西北有色院、西安光机所、西北工业大学等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完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支持企业提升高价值知识产权成果产出和转化能力。

  四、扩大开放格局,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创新资源聚集区创新协同与合作交流,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优势叠加、产学研用一体的融合创新机制。

  五、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全方位引进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基础学科人才等,打造梯次合理的“高精尖缺”人才队伍。

  省政协常委、教育科技委员会主任薛建兴代表省政协教科委:

  发挥科技领军人才作用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一、健全科技领军人才培育机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强支撑”。一是以我省24条重点产业链为抓手,系统分析各领域、各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培育重点。二是实施“省青年科技人才竞争力提升计划”,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充分利用秦创原平台,激活人才多元培养路径。

  二、灵活科技领军人才用人机制,打造科技自立自强“新引擎”。一是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确立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岗位职责体系。三是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鼓励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三、建立科技领军人才激励体系,激发科技自立自强“新活力”。一是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体现人才价值,保障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成果收益。二是鼓励用人单位积极探索符合科技创新成果特点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激励模式,激发人才内在动力和创造性。

  四、优化科技领军人才服务保障,营造科技自立自强“大环境”。一是建立健全人才综合服务体系。二是为科技领军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使其有更多精力从事科研工作。三是给予科技创业企业一定的风险投资基金配套资金,为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便利。

  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王晓驰:

  强化科技创新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一、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制度环境。一是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探索将科研管理方式从“前端立项投入”向“评审结项采购”过渡。二是强化创新共性技术供给,统筹高校和科研院所强化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三是打造产学研用融合新模式,快速推广科技创新成果。

  二、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一是集聚力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二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前瞻布局,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环节,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产技术供给体系。三是加强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合作,推动双边价值链升级,实现互惠共生。

  三、加快重点产业领域全链条融合创新,推动创新组织形式和研发制造模式全方位变革。一是加速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示范器建设,壮大“科学家+工程师”、科技经纪人及“新双创”三支队伍,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二是处理好产业化、转移转化、中试孵化、应用研究、基础研究之间的关系,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前中后端贯通。三是加大对产业创新链前端的金融支持,降低创新型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

  省政协常委、陕西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燕林豹: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强省

  一、强化龙头企业引领,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一是健全龙头企业原创技术攻关机制。以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大型骨干企业为依托,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力量,建立垂直型创新联合体,着力在高端能源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开展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支持龙头企业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决策,提高其参与科技决策的话语权,支持企业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重大任务。

  二、加强政策引导支持,营造支持企业创新的氛围环境。一是持续落实惠企政策。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创新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创新孵化载体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支持政策“应享尽享”。二是强化政策的宣贯落实,提高政策知晓度和覆盖面。三是健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攻关考核机制,形成科技管理与研发管理相协同的创新管理体制,强化示范效应。

  三、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激活企业发展“一池春水”。一是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强人才保障。二是深化校企人才合作,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招聘的无缝对接。三是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营造爱才惜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省政协常委、新山海源人力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元彬:

  释放科教资源优势激发人才“双创”活力

  一、锚定创新驱动和强链聚群培优育新,完善“双一流”建设布局。一是加快统筹推进全省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省属高校新兴、交叉、基础学科建设,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争创一流。二是培育打造一批核心技能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企业,促进跨专业、跨领域、跨单位、跨区域协同创新。

  二、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强大发展动力,推动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一是建立校企创新实践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二是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三是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三、积极探索引才聚才新模式,加速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一是发挥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引才聚才作用,探索“创新飞地”“人才飞地”“研发总部”等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二是创新引才举措,健全完善“人才+项目”引才体系、“创新+创业”发展体系、“资金+基金”融资体系、“一站式+个性化”服务体系,全方位扶持海外人才到陕创业发展。三是不断强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交流合作,提升人才引进实效和成效。

  省政协常委、省总工会一级巡视员张永乐:

  破解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难题激发技术工人创新创造活力

  一、搭建技术工人创新成果全链条转化平台。在秦创原等创新驱动平台专设覆盖成果转化全流程的技术工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搭建技术创新“供需双方”桥梁,使技术工人的技术创新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将培育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扩大为“科学家+工程师+高技能领军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大国工匠、三秦工匠、首席技师等高技能领军人才的创新才智。

  二、完善技术工人创新成果转化政策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技术工人创新创造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出台鼓励技术工人创新创造的奖励激励政策。推动企业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对在技术革新或技术攻关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技术工人给予奖励,不断激发技术工人创新创造活力。

  三、为技术工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人才支撑、服务保障。建立完善技术转化经纪人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复合型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不断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布局,使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更加高效地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加大对技术工人创新成果转化成功案例的宣传、推广,生成创新型技术工人人才库和成果库,做好展示和转化,有效激发技术工人创新创造活力。

  省政协常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马晓华:

  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培育新时代“双创”人才

  一、政府主导权益共享,实现政校合作从聚合到融合的转变。构建良好的发展生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院校办学和育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共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纵向和横向的沟通和联系,力促政校合作务实推进、开花结果。

  二、推进“双主体”企业学院模式,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建设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双主体”企业学院,推行校企“双主体”办学,实现“双岗位”聘任。在评估方面建立涵盖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建立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三、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组建校企科研联合攻关团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大力促进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立一支由专职教师和省市劳模、企业专家、技能大师等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混编队伍,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四、建立实时反馈与调整机制,鼓励跨界协同创新。建议建立政校企实时反馈机制,确保“双创”人才培养项目随时调整,满足实际需求。企业可提供近期毕业生能力和技能的评估情况,帮助学校调整课程和培训内容;政府可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提供政策建议和方向指引,共同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

  本版图片由记者 杜静波摄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省政协 大会发言 人才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