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陕西故事,传播陕西声音。
坚定文化自信,讲好陕西故事。
今天的“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陕西故事”系列演讲,将由高宇为大家讲述《根植大地的人民科学家——赵洪璋》。
老陕都爱吃面,可是吃面的时候你知道“小麦育种”的专家吗?毛主席曾经称赞他的小麦品种救了大半个新中国!他就是赵洪璋。
点击下方收看视频▼
(高宇:根植大地的人民科学家——赵洪璋)
根植大地的人民科学家——赵洪璋
新中国农业战线上的“双璧”式人物,一位是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另一位就是原西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
建国初期,赵洪璋的名字在整个黄淮小麦产区家喻户晓。为什么呢?他培育的小麦良种“碧蚂一号”一年的推广面积达到了9000万亩,大幅度提高了小麦产量,在新中国最艰难的时候,解决了千百万群众的吃饭问题。一些地方的农民甚至提出要给他修庙,尊他为神。1950年,32岁的赵洪璋被选为知识分子中第一个全国劳模,光荣地出席了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观礼。毛泽东主席接见他时连声称赞:“你一个小麦品种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赵洪璋院士
新品种的选育绝非易事。为了实现远缘杂交,1956年5月,赵洪璋用费尽周折找来的麦穗做母本,用西农6028作父本,培育出了高产质优的“丰产三号”,接替“碧蚂一号”,成为中国小麦第二次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推广种植时间长达20年之久。
小麦倒伏是最令农民头疼的事。如何根治这个顽疾呢?赵洪璋想,“碧蚂一号”“丰产三号”都是“父母”杂交生出“儿子”就完成了,为何不能给这个儿子找个“媳妇”,再杂交生出一个“孙子”呢?这样的话,从“爷爷”“奶奶”到“孙子”出生,两次杂交,其有益的遗传基因就能充分保留。此后,他用6年多的时间,通过两代杂交,终于培育出了抗倒伏的新品种“矮丰三号”,亩产量也提高到500公斤。新品种穗大,秆低,产量提高了,而作为牲畜草料的麦秆却减少了,老百姓形象地叫它“气死牛”。
赵洪璋院士雕塑
以“碧蚂一号”“丰产三号”“矮丰三号”为代表的三批品种,在不同时期适应和促进了我国小麦生产的不断发展,推广面积和产量连续上了三个台阶,在黄淮麦区6个更新换代品种中,赵洪璋一人就独占3个。以后,他又培育出了“西农881”,这4批优良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9.5亿亩,增产粮食256亿公斤,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做出历史性贡献,他本人也先后10余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80年代赵洪璋(左一)在官村观察小麦
赵洪璋在小麦育种上功勋卓著,国家有关部委多次提出调他到北京工作,他婉言谢绝说:“我的事业在杨陵,这里的地貌气候得天独厚,培育的品种最适合推广,农民最认可。”1988年他生病住院,有关领导来看望他,提出赠他一套房子,要他去城里居住,他说:“我一个搞小麦的,住在城里怎么搞?”正是这样执着而朴素的信念,使他坚守在偏僻的杨陵小镇,五十多年如一日,培育出了一个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麦优良品种,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赵洪璋的爱人去世后,他也已年届七十,并且患了冠心病。儿女们担心他的健康,瞒着他向组织提出了让父亲退休的请求。他知道后,训斥孩子们伤了他的心,眼含泪水说:“小麦就是我的命。离开了小麦,我的命也就快没了!”执着的信念支撑着他奋斗不息,就在去世的前5天,他还亲自给上级部门领导写信谈农业问题,动身住院时还再三叮嘱要把这封信发出去……
赵洪璋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39岁时被选为中科院院士,历任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90年,国务院授予他“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农业部时任部长何康评价他为“誉满学界,功载华夏!”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闪耀着“扎根杨陵、胸怀社稷”的理想光芒,在他的带领下,一代代农科教工作者前赴后继、接续奋斗,涌现出了诸如许为钢、王辉等小麦育种带头人。他逝世后,西安殡仪馆挤满了成千上万的干部和群众,许多都是自发赶来的农民,数不清的挽幛落款都是“某某县人民”“某某乡人民”“某某村人民”。“人民”二字,体现了黎庶百姓对赵洪璋无上的崇敬和爱戴,因为他是真正的“根植大地的人民科学家”!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