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各界导报社“记者走基层”采访组深入铜川市王益区,通过地毯式“扫描”,记者们亲身感受了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政协干部助力脱贫攻坚的辛勤努力。快随采访组一起看看吧!
镜头1 老付的脱贫故事
付五仓是铜川市王益区罗寨村农民,村民们都叫他老付。老付年纪并不大,今年48岁,岁月的磨砺让他比同龄人多了几根银发。以前老付家并不穷,可一次车祸让他断了致富梦。
2015年,老付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可老付一点也不想吃低保,别人为当贫困户争得面红耳赤,老付却总想把这个称号让出去:“我媳妇虽然是聋哑人,母亲也80多岁了,儿子在外打工,还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女儿,但我有胳膊有腿,虽然不能干重活,但只要勤劳就不怕脱不了贫。”老付开始思考如何脱贫致富。他多方打听,最终决定通过养猪改变贫困。
包扶干部上门了解情况,帮老付实现了愿望,2头母猪送进了他家。一头猪一年下3次仔,卖掉一些,其他养起来卖肉猪。
“2年后,我新箍了2间窑洞,还添置了一些电器,当年就成功脱了贫。”老付咧开嘴乐呵呵地说:“村上其他贫困户都羡慕我,我逢人便说,咱们不能躺在政策温床上,要想脱贫,还得靠双手。”
2018年,生猪市场不景气,价格比较低,猪仔也没了市场,这一年老付的养猪生意不咋地。可他自己有信心,坚信付出总有收获。正如老付所料,今年的猪肉价格格外好,前不久他刚卖了15头猪仔和12头生猪,半年收入近3万元。老付表示:“今年要是行情一直好,我就扩大养殖规模,把存栏量发展到80头。”
各界导报记者 原登荣 刘菁
镜头2 内心坚定的“姜女绣娘”
范亚侠在王益区孟姜塬秦人村落姜女秦绣展销厅前刺绣作品《年年有鱼》。
“我就在这里等着我的传承人。”7月10日,姜女秦绣第三代传人范亚侠在即将开业的“孟姜塬秦人村落”做了展销厅前,一边做着刺绣,一边诉说着对秦绣的热爱。
如今,范亚侠在罗寨村成立了刺绣专业合作社,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学习居家创业的新技能,合作社现有绣娘60余名。因绣娘的居住地广泛分布于孟姜女的出生之地黄堡镇,大家称他们为“姜女绣娘”。
不过,由于姜女秦绣属于手工产品,耗时大、成本高,所以这一“非遗产品”,始终处于曲折的发展阶段。范亚侠拿起展台上的一双虎头鞋说,“三天才可以做成这双虎头鞋,但是这双鞋只能卖30块钱。一天打工100块。”相比起打工的直接效益,秦绣的收入不太好,费工费时费力,如果做一天挣不来钱,村民宁愿去打工。
但是,范亚侠受外婆和妈妈的影响,坚定自己有传承秦绣的责任。她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秦绣,不再让秦绣成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产品。
各界导报记者 张晶 刘菁 文/图
镜头3 “爱心超市”,扶贫扶志
7月10日上午,罗寨村村民付喜玲来到村爱心超市,兑换了食用油、肥皂、卫生纸等价值72元的日用品,工作人员相应扣除付喜玲家72积分。
积分还能兑换商品?如何赚取积分?罗寨村党支部书记付振楼表示,2018年3月,罗寨村爱心超市建立,村民可通过孝亲敬老、励志自强、村务管理、助人为乐等实际行动获得积分,村委会每季度组织一次评议会,17名代表对村民的爱心行动进行打分,每项爱心行动打分为0—5分,打完分后,1积分相当于1元钱,可随时到爱心超市兑换商品。
付振楼说:“通过爱心超市‘以奖代补、多劳多得’的扶贫扶志激励机制,引导更多贫困群众通过自主劳动来赚取积分,让‘比着干’成为常态,让‘争脱贫’成为共识,提振了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精气神,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截至目前,罗寨村爱心超市兑换商品金额已达到1800元。
各界导报记者 原登荣 刘菁 文/图
镜头4 苟队长的梦想
(视频:各界导报 马卓 鱼哲婧)
“早上起来一直忙,没吃早点,你们先等会,我还要安排上午花椒种植知识培训的事。”7月10日上午9时,记者在罗寨村见到苟永刚时,他手里拿着加了油泼辣子的馒头还没吃完。
苟永刚是王益区政协干部、驻罗寨村工作队队长。2015年,王益区政协开始包抓罗寨村,苟永刚次年走马上任。一来到村上,他就开始频繁地走村入户了解民需、千方百计发展产业。三年来,有事找苟永刚已经成了村里人的共识。
苟永刚了解到,罗寨村地处渭北地区,降水较少、温差大,适宜发展果业、小麦和养殖业,老百姓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他及时汇报,在王益区政协的积极协调和帮助下,村上已与陕西果业集团和秦龙山水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决定分别在罗寨村建设优质果业基地和优质小麦基地。优质果业基地可带动100余村民就近就业;小麦种植户每亩可获补贴130元,实行订单式生产,收购价至少高于市价5%,每年带动群众增收50万元。
据苟永刚介绍,王益区政协还立足实际,通过招商引资与瑞奥科技环保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将对村上的废弃矿山进行再次利用,通过建设洗砂厂达到废物利用的效果。此外,还通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乡村能人评选和文艺演出等形式让村民树起脱贫志。
目前,罗寨村贫困户已从建档立卡时的30户98人减少为5户10人。看到贫困户越来越少,村民时不时也会问苟永刚:“苟队长,这几年辛苦你了,你啥时候走哩,大家都感谢你。”苟永刚总是呵呵一笑:“等大家都脱贫致富了,就是我走的时候。”
各界导报记者 原登荣 刘菁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